时间:2019/2/14 14:27:06 浏览:4425次
在中国瓷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,邢窑、定窑、磁州窑、井陉窑等河北古代四大名窑,无疑留下了深刻印记与光彩一页。
邢窑,始烧于北朝,兴盛于唐,以烧制白瓷闻名,有类银似雪之称,兼烧青、黑、酱和三彩器。邢窑遗址发现于1980年,分布在今天的河北省内丘、临城、邢台等县境内,这些地方在唐代属邢州,故名邢窑。邢窑首创匣钵装烧法,将瓷胎放入匣钵中再入窑烧造,提高了产品烧造的成功率,开创了高档瓷器烧制技术的重要里程碑。邢瓷的出现,改变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,邢窑也与越窑平分秋色,形成了“南青北白”两大体系。唐代皮日休曾说:“邢客与越人,皆能造瓷器;圆似月魂堕,轻如云魄起。”唐李肇《国史补》说:“内丘白瓷瓯,端溪紫石砚,天下无贵贱通用之。”
定窑,烧于晚唐而盛于宋,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所烧白瓷为宋代白瓷之冠,兼烧酱釉、黑釉和绿釉产品。窑址位于今天河北省曲阳县境内,因古代属定州而得名。北宋中晚期定窑借鉴当时名扬天下的定州缂丝艺术,以印花见长。北宋后期,定窑发明了覆烧法,将内外满釉而口沿无釉的坯件反扣在多级垫钵或支圈内入窑焙烧,大大提高了瓷器产量。覆烧的器物常在芒口处镶金、银、铜质边圈,借以掩饰芒口缺陷。苏轼在宋哲宗年间曾以两学士身份出知定州,其在《试院煎茶》诗中曰:“潞公煎茶学西蜀,定州花瓷琢红玉。”元代刘祁在《归潜志》中也说:“定州花瓷瓯,颜色天下白。”
磁州窑,烧于北朝,兴于隋唐,宋金时期达到鼎盛,以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,不仅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和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,而且一直延烧于今,炉火不断,堪称奇迹。据民国《增修磁县县志》记载:瓷器产于县境之彭城镇,由宋及今,相沿以久,窑场麋集,瓷店森列。磁州窑窑址在今天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,这些地方宋代属磁州,故名磁州窑。磁州窑主要生产民间生活用瓷,风格淳朴粗犷,其中瓷枕造型多样,纹样活泼,最具代表性。磁州窑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技法以图案构成形式绘制在瓷器上,开创了瓷器绘画装饰的新纪元。
井陉窑,创烧于隋,鼎盛于宋金,产品以白釉为主,兼烧黑釉、黄釉、天目釉及三彩器,品种以盘、碗为主,装饰手法有点彩、划花、刻花、印花、戳印等,其中金代印花娴熟精细,颇具典型性。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及石家庄市井陉矿区的绵河、甘陶河沿岸。历史上关于真定府出产瓷器的记载很多,但窑址在什么地方、窑口叫什么名字都不清楚。1973年,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发表《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》,首次正式提出了“井陉窑”的概念,并将其排在有待调查的61个瓷窑首位。1989年,河北文物工作者首次发现井陉窑窑址。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,井陉窑跻身河北古代四大名窑之列。
河北博物院有河北古代四大名窑专题展览,前些年曾去参观过,增长了不少见识。下图为当年参观时拍摄的部分照片。